封面圖
上一頁
下一頁
回首頁
文/張明裕醫師
張明裕醫師擔任彰化縣腸病毒重症處置諮詢委員
現職:彰化基督教醫院 兒科部 小兒神經科 兒童發展中心
 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,許多傳染病都蓄勢而動,比如腸炎、日本腦炎,尤其是抵抗力較差的嬰幼兒,特別容易成為受害者。而在台灣,談起夏日的兒科傳染病,就不能不提到「腸病毒感染」,曾經是多少家長及小兒科醫師共同的惡夢。並且彰化縣在兩次大流行,重症個案數都是全國屬一屬二。
   什麼是腸病毒?廣義來說,腸病毒是一大群六十幾種病毒,包括小兒麻痺病毒,克沙奇病毒, 伊科病毒等; 狹義來說, 腸病毒是比較晚期才發現分為68至71型共四型。而我們所擔心的,正是惡名昭彰的71型腸病毒。
   第71 型腸病毒是目前已知的腸病毒中最後被發現的一型, 在一九六九年美國加州的流行首次被分離出來,之後在世界各地,包括日本,香港,馬來西亞等,都有流行的報告, 但至今最嚴重的流行, 大概要算十年前在台灣的流行, 造成幾百例的重症,數十例的死亡,其中近三分之一在彰化縣。
   為什麼腸病毒可怕?先談談身為小兒科醫師怕什麼?首先是重症病例如果惡化的話,速度之快,往往從惡化到致死可能是數小時; 其次是至今仍無法在早期預測何者會轉變成重症;每年到五至七月間,成百上千的手足口症或咽峽炎患者, 醫師無法在前一、二天的病程即預知何者會轉變成重症。最後是至今仍無絕對有效的治療, 當一個醫師只能陪著父母面對小孩逐漸死亡,絕對不是你我可以輕易承擔的心痛。
   記得十年前的門診,一位小孩被開業醫師診斷為腸病毒後,家長又帶到醫院來,希望確定診斷,當我口中說出是感染腸病毒時,所有家屬哭成一團。家長怕什麼?怕幾天前,甚至幾小時前活蹦亂跳的小孩,會一下子轉變成重症,甚至忽然地死亡。
   腸病毒感染,主要兩大類型是:?疹型咽峽炎及手足口病。 被感染者大多會有發燒,厭食甚至嘔吐等一般症狀。咽峽炎病例特別會在咽峽部出出現小水泡或潰瘍(就是張開嘴,在最後面「屋頂」部份)。 手足口病顧名思義會在手腳及口腔出現紅疹併有頂端小水泡,特別要強調,可能會在比較近端如膝部甚至臀部也出現紅疹及水泡,更要注意是否出現重症。
  其實大部分被腸病毒感染的小孩,都屬於輕症,經過大約一星期左右,無併發症及無後遺症而痊癒。但如果真被第71型腸病毒感染, 就有一定比例會轉變成重症。目前我們把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,如肌躍型抽搐等,歸為第二期;有心臟或呼吸系統症狀,如心跳過快(大於每分鐘一百五十下)、呼吸急促等,歸為第三期;如果出現更嚴重的昏迷或休克等,歸為第四期。這種分期主要是醫師處置病患的準則依據,並不是所有病人會依期發展,也並不是單一時間病徵只歸於其中一期,往往會同時有不同時期病況。
   經過先前的大流行,醫界有建議一定的處置準則,所以現在的腸病毒重症死亡率已經下降。後來我們發現,現在的死亡病例,往往照顧者有很大的責任。以目前來說,如果在第二期至第三期初期的患者,經一定處置,大多可以恢復;但如果到第三期末期,即使存活也往往會有後遺症;如果延誤至第四期,幾乎都會死亡。在進入第四期初期即將休克時,醫療團隊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使用葉克膜技術,可以明顯減少死亡率。
   我們曾發現,感染初期於就診時交代父母,肌躍型抽搐、高燒、嘔吐要立刻回診,父母上班時把小孩交給祖父母照顧, 等父母下班之後才知小孩一整天都一直抽搐及高燒,待送至腸病毒責任醫院時都已達急救階段了。 另外也發現在地區醫院住院的病童, 早上醫師查房告知轉院, 左等父母下班, 右等家中長輩同意, 所以一直待到晚上才至責任醫院,病童那時的心跳已高達二百以上。 長久以來,我一直問自己,如果這些死亡病例早半天送來,會不會結果完全不同呢?
  所以最後必須強調,如果感染手足口症或咽峽炎,開業醫師及家長必須特別注意是否出現重症跡象,特別是在病程的三至五天,強調的是所謂黃金72小時,又特別是小於四歲的病童,如果有持續高燒、持續嘔吐、嗜睡或意識不清,特別是明顯的肌躍型抽搐,必須立刻轉診至腸病毒責任醫院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