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日本學者之研究,膽道閉鎖嬰兒開刀之最佳時機為出生 60 天內,若延遲至 90 天後再開刀,其存活超過 10 年之機會只剩 11% 。也有研究顯示若能在 60 天內開刀,其手術後膽汁順利流出率為 91% ,但每延後 10 天手術,則膽汁順利流出率下降約一半。也就是說最好不要在 3 個月大之後才動手術。筆者過去在醫院服務時,一段時間總會看到 4 、 5 個月大 甚至 6 、 7 個月大的嬰兒,因為黃疸持續不退,帶到醫院才被診斷出膽道閉鎖,徒生扼腕與遺憾!沒有醫學背景父母親的不知情是一個原因,但是醫護人員的疏忽也要負一部分的責任。而如何用一個簡單可行的篩檢方法,以期在出生兩個月的黃金時刻內診斷出膽道閉鎖,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。

臺大醫院過去的研究指出,仔細觀察嬰兒大便顏色,對於診斷膽道閉鎖之正確率高達九成,因為 95% 的膽道閉鎖患者,都有灰白便的現象,所以怎麼樣教導照顧新生兒之父母親去認識正常與不正常大便顏色,對於早期診斷膽道閉鎖更形重要。

新生兒黃疸在我國相當常見,其中少部份要接受照光治療甚至換血治療才能痊癒。但是當一個出生滿兩個禮拜的新生兒仍然有黃疸時,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延遲性黃疸時,就要特別注意了。延遲性黃疸的原因,除了有一部份是哺餵母乳的正常現象外,如何排除膽道閉鎖之可能,是父母親及醫護人員重要的課題。

膽道閉鎖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肝外膽汁滯流現象,造成膽汁無法正常排泄到十二指腸進行其消化脂肪之功能,並使大便顏色呈現灰白色,皮膚持續氾黃,而且造成進行性肝硬化,如果沒有開刀治療,絕大多數病患在兩歲前死亡。

臺灣嬰兒膽道閉鎖的發生率,據臺大醫學院小兒科張美惠教授之研究,為一萬個新生兒中有 3.1 人,此數據較歐美甚至於日本、韓國為高。

民國 91 年,臺大張美惠教授與北部、中部 49 家醫療院所合作(本縣為彰基及漢銘醫院,後來秀傳醫院也加入),在新生兒出院時,衛教並發給圖示不同大便顏色(編號從 1 到 6 )之大便卡,由父母親依嬰兒大便之顏色填入編號,寄回大便卡中心。或於滿月嬰兒健檢、產婦 45 天產後回診時交回。大便卡中心對於寄回之大便卡,填寫編號 1 至 3 者,會請家長帶嬰兒至附近有小兒胃腸專科醫師之醫院,作進一步檢查並會持續追蹤直到確定不是膽道閉鎖為止。 94 年更將此大便卡編入兒童健康手冊第 3 頁。 95 年 3 月 1 日 起,為建立及推廣全國性膽道閉鎖個案通報及登錄系統,在嬰兒出生滿月打 B 型肝炎疫苗第二劑,或出生滿一個半月打 6 合 1 疫苗第一劑時,由醫護人員詢問大便顏色篩檢結果。若填寫不知道或不確定者,在出生滿兩個月的 3 合 1 疫苗 或 5 合 1 疫苗第二劑或出生滿 3 個月的 6 合 1 疫苗第二劑接種時再詢問並登錄及上傳。

總之,由家長仔細觀察對照嬰兒大便顏色,在嬰兒滿月時通知醫護人員,再由醫護人員登錄並上傳大便顏色至衛生署,如此周密之流程,希望幫助大家早期發現膽道閉鎖或其它肝膽疾病,早期治療,以維護國家未來主人翁之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