頁面圖塊
   

比如我們失戀、成績不如預期、在社團不受歡迎、對長相不滿意,我們開始貶低自己,覺得無能、無助,整個人提不起精神,雖然知道必須做些事來突破,可是變得被動、懶散、無法下決定,原本有興趣的活動和喜歡的東西都變得索然無味,更何況有壓力的工作及人際互動,根本不想上學或外出,整天胡思亂想,坐臥難安,無法真正休息或安眠。這就是所謂的憂鬱症狀。有時候過了幾天或一、二個禮拜,情況逐漸改善,我們又恢復信心,這種過程就是"憂鬱情緒",這是相當普遍的現象,可能不必治療就會改善。可是有些人的憂鬱症狀無法改善,只是嚴重程度也沒有加重,一旦情緒低落就會持續數個月才能改善,情緒起伏維持好幾年,呈現慢性化的病情,這就是"輕度憂鬱症",必須接受精神科的治療。


另外有些人則呈現加重的病情,不但工作、外出活動提不起勁,連吃飯、走路、洗澡也沒力氣,甚至自傷、哭泣都做不到 ,整個生長和營養的機能完全停,反而出現"罪惡妄想",覺得一切世間的不幸 , 都直接或間接地和自己有關 ,這就已經到達 "重度憂鬱症"的程度,一定要接 受治療,甚至住院治療。 在一份調查報告中,任意一個時間,同時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至少處於"情緒困擾"的情況,有17%的人處於輕度但必須接受治療的病情而有58%的人則因情緒影響, 已達 "失能"的狀態。

更令人耽心的數據是憂鬱年輕化的趨勢。一般的疾病都是活得越久,罹病率越高,像癌症、心臟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,唯獨憂鬱症的罹病率是相反的:二十歲的世代是八十歲世代的十倍。而且憂鬱症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小:八十歲的世代發病年齡在30-35歲,五十歲的世代在20-25歲,二十歲的世代可能在十幾歲就發病了。就此點看來,憂鬱症成為現代的流行病是當之無愧的,無怪乎世界衛生組織(WHO)預估:憂鬱症會在不久的將來取代其他身體疾病,成為導致人類失能的主要原因。大力防治憂鬱症已成為醫學界的主要工作之一。


為何會出現憂鬱症呢?引發憂鬱症的原因可說是複雜而多變,但基本上是由下列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:
1. 生物因素: 大腦中的神經化學物質失去平衡。
2. 心理因素: 向內的攻擊、依附關係的失落、負面思考模式、習得的無助。
3. 社會因素: 孩提時的創傷經驗 、 負面的生活事 件、 挫折的人際關係、 環境中所發生 、 足以影響個人的重大事件。


在結合許多研究數據和臨床經驗之後,有一個共識:憂鬱症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釋的。也因此它的治療是以多方向進行效果較佳,包括藥物、心理、他人協助、自我調適等。

頁面圖塊
      頁面圖塊
    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