頁面圖塊1

 

劉罔市女士,民前八年(西元 1904 )三月十五日生於永靖,自幼聰明有禮,深得師長的喜愛。但因家貧與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,所以公學校畢業後,父母即不准其再讀書,幸賴老師的求情,始能繼續升學。

劉女士護理學校畢業後,因成績優異,被分發到台大醫院擔任護士。後與到台北經商的同鄉結緣。兩人始結伴回到永靖,從此她一肩挑起全永靖鄉「傳宗接代」的大事,這一做就從日治時代一直做到民國五十五年(西元 1966 )從永靖鄉衛生所退休止,所以有人打趣說:「永靖鄉中年以上的人,大半是罔市產婆拉拔出世的。」。

日治時代醫藥觀念落後,永靖地區的家庭大都是在自家接生,就算有類似產婆的人來協助,也因未經正統訓練,技法粗陋,往往只使用普通剪刀剪斷臍帶,加上不懂消毒方法,故破傷風細菌很容易趁虛而入;更有甚者,家貧買不起剪刀者,只能用破碗片、芒草來割,因此母子在生產過程中,命喪黃泉者時有所聞。所以當時有句流行的話:「拼得過雞酒香,拼不過棺材板。」自從罔市產婆回鄉服務後,嬰兒夭折的情況才大為改善。據劉女士的大女兒阿雀姨回憶說:「小時候母親有一個木製的箱子,裡面放有消毒棉花、剪刀、紅藥水、紗布…等物品;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,以迎接新生命的喜悅。日治時代母親都步行去接生,有一次夜間去接生還險些被狗咬。一直到光復後才改坐三輪車去接生。母親不是接生完就算了,往往還提供「售後服務」,產後幾天還要教產婦家人如何幫小孩洗澡,為臍帶上藥,一直到孩子臍帶掉落為止。我印象最深的是,母親只要看到家境貧困的產婦,不僅不收紅包,有時還自掏腰包,買營養品為產婦補充奶水,也曾經要我們拿出不穿的舊衣服,剪成尿布送給他們。」。

頁面圖塊2

罔市產婆深受鄉民的愛戴,在此僅舉二例說明:筆者小時候生性頑皮,有一次因偷採農民的番茄,不幸被抓到,被痛罵了一頓;我急中生智說:「我是罔市產婆的外孫。」結果對方不但態度馬上轉變,而且還拿一袋水果要我帶回去給外婆吃。另一件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:民國五十六年(西元 1967 )外婆往生時,出殯的行列經過永靖街,家家戶戶均擺四果路祭。歲月匆匆,雖距今已近四十載,然當時之情景仍歷歷在目,而永靖也未曾再出現如此哀戚隆重的場面,不禁讓人有典型在夙昔之感慨。

愛人如己的老產婆,不但是公認的模範母親與老菩薩,她成人之美、不辭辛苦的服務精神,也是台灣無數基層衛生人員犧牲奉獻的縮影,更是台灣人樸實愛人形象的典範。
頁面圖塊3